,学殖荒疏而马齿徒增。十年京华厮混的他,久疏了故人,故乡已在往眼中迷离而稀薄。至于身经的故事,在一个杯弓蛇影的年代,只能悄悄地刨土埋存。人世间的滴水之恩,于异乡人来说,都是可以湿透青衫的。于是,秉承着大夏民间修史者的传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用自己的私人叙述,找到了存在的意义。
说了这么多,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这本书能够上成为众多大家推选的典范了:大家都寻到了故乡故人故事。而我不一样,寻到了其中的苦难与新生。
“灯下锈刀抚且叹,拳头老茧剥还生。”这么一个历经坎坷的中年人,在那个孤独的小巷里,用寂寞悲秋的笔墨,写下了这么一曲离人愁。它是苦的,半辈子的荆棘磨平了他的棱角;他是不苦的,能历经沧桑而安然归来,在平凡处写着不平凡。
也像作的序一样:“这个年代处处都是精致的俗人——不是因为不雅,而是因为无力,没有骨头。还好,礼失,求诸野。遗失的道统自有民间传承,江湖还深埋了畸人隐者,诗酒一代。”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生活之余,必然要我们这样一种人,不拘礼法,不在意生涯,直视生活的苦难,闹市中活着,书写着尘世的宵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