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以一定打击,但同样也将香山地区心向南明的读书人尽数葬送在清军屠刀之下。逃过清军捕杀的也不敢再回香山,多是往云贵追随永历朝廷去了。
因此,香山地区剩下的读书人要么是向满清摇尾乞欢的软骨头,要么就是因为畏惧清军屠刀却又想保存心底所谓道德底线不愿出仕清官而避居乡间的所谓山野中立派。
这种躲在乡间以明朝遗民自居的读书人对当地百姓的影响比那些投降清廷当汉奸的读书人还要坏,因为他们对当地舆论的掌控和在乡野的主导权,使得当地百姓变得和他们一样麻木,使得明军在当地无法立足,而清军来后他们又逆来顺受。彼消此涨之下,香山地区的明军自然无法长久。
应了后世伟人那句话,路线错了,知识越多就越反动。不论是主动当汉奸还是当睁眼瞎子掩耳盗铃,香山地区的士绅本质上都是只求保自身利益,不顾民族和国家危亡的投机分子。圣人教诲在他们嘴中只是粉饰自己可耻行为的工具而矣。
对于这样的读书人,周士相是绝对不要的。可太平军中的知识分子又太少,凤毛麟角,所以他又需要有读书人站出来帮助他。这就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事情。
香山境内十大坊都,除铁毅在永乐、长宁等地对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