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捻党)则为明末清初兴起于淮河流域的一个秘密民间组织,后逐渐扩大到山东、河南、苏北等地,成员主要为贫苦农民、小手工业者、盐贩、渔贩、游民等。一股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称为一捻,首领称为“捻头”或是“趟主”。各捻之间互不统属,也无统一纲领、旗帜等。太平天国兴起后,各地掀起反清起义高潮,河南、安徽等地的捻子也群起响应。其中以安徽亳州(今安徽亳县)捻头张乐行势力最大,并开始有“捻军”之称。各地捻军起义后,均是各自为战,很少联系。但随着时局的深入发展,各捻首领开始感到有必要联合起来共同御敌。咸丰五年(1855)秋,各路捻军会盟于安徽蒙城雉河集(今安徽涡阳),公推张乐行为盟主。从此,捻军声威大震,由分散渐趋统一,成为北方的抗清主力,也成为太平天国的北方屏障。咸丰七年(1857)二月,太平军李秀成部与捻军龚得树、苏天福等部会师于霍邱。张乐行力排众议,率领捻军加入太平天国,正式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捻军将士开始蓄长发,军中也以太平军旗帜代替原来的五色旗,各部将领接受太平天国封号、印信。两军联合以后,捻军势力更为壮大,不仅在淮河流域牵制了部分清军主力,减轻了天京的压力,并且与太平军配合进行过多次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