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的招降,并且在回复中语气十分严厉,在最后一次,甚致有“从来父教子忠,未闻教子腻。今吾父若有不测,吾父往见贝勒之时,已入谷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的语言,衍然是一付要与郑芝龙断绝父子之情的意思。当然这一半是郑成功的真心话,另一半也是迫不得己,毕竟如果对清廷留露出还眷恋父子之情,则对自己更为不利。
后来郑成功英年早逝,郑芝龙被清廷处死,郑成功心情悲痛,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郑芝龙死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月初三,而郑成功逝于次年五冃初一,前后仅相差半年多的时间。
而中华军的将士们对商毅的这一决定也并没有异议,因为在中原大战中,郑军和中华军一起并肩作战,虽然建树不多,但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没有拖后腿。因此从清廷换回他的父亲和弟弟,大多数将士们也都能够理解。当然还有一点就是中华军的将士们并没有把阿巴泰父子当一会事,就算有人一时有点想不通,但只用一句“下次咱们再把这爷两抓回来就行了。”也就释然了。
当然商毅并不会用郑芝龙来胁迫郑成功,因为从另一时空的历史中就知道,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