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日本紧邻中国本土,问题都这么严重,那今后在远离本土的地方作战,问题将更加严重。
为此,在一九四零年底,空军就向各大飞机制造厂发出了重型战斗机的标书。
可惜的是,没有合适的发动机,研制重型战斗机的难度非常大,而且就算能够制造出重型战斗机,在性能上也不够理想。比如,中国空军装备的第一种重型战斗机,就因为配备的发动机功率不足,最大飞行速度只有每小时四百五十公里左右,在遭遇了像“零”战这样的战斗机时,根本没有优势可言。
虽然到了一九四二年初,空军的护航压力已经有所减轻,好几种单发战斗机的作战半径都达到了八百公里以上,由成飞在“海鹰”基础上研制的“雄鹰”在成功减重之后,作战半径更是超过了一千公里。但是重型战斗机并没失去表演舞台,只是由远程护航转变为了夜间拦截与夜间护航。
这样一来,重型战斗机仍然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对发动机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说,在整个大战期间,特别是在一九四二年之后,双发重型战斗机主要集中在夜间活动,其主要职能就是在夜间拦截敌人的轰炸机,或者是在夜间为己方的轰炸机护航,成为了不折不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