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的资源也有较多的战略储备或者是替代品。拿天然橡胶来说,当时中国已经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了人造橡胶的生产技术,即便人造橡胶比不上天然橡胶,可是至少能在战时应急,降低对天然橡胶的依赖度。
至于军事海运,像朝鲜半岛这样的地区,至少还有陆运做保证。
也就是说,即便航线受到威胁,中国的损失也不会很大,更不会因此丧失战斗力,从而战败。
正是认清了这一点,日本海军才不那么重视破交作战。
说白了,根本没有可供日本潜艇去破坏的战略航线。
此外,不管是黄海、东海、还是南海,都是中国海军的势力范围,而且周边地区与大量中国的海军基地,日本潜艇进入这些海域执行破交任务,风险非常大。更何况,中国海军已经开始应用飞机执行反潜任务。在大战爆发之前,中国海军就装备了双发反潜巡逻机,而且为部分反潜巡逻机配备了对海搜索雷达。此外,在黄海、东海还可以用吨位较小的舰艇执行反潜任务,不会占用作战舰艇。
当时,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因素,即中国的海运船只吨位都偏小,万吨级货轮的数量还不到五十艘,大部分都是排水量在五千吨以内的中小型货轮,其中两千吨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