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没有减震,再者马车没有轮胎。只是两个木轱辘在地上转啊转,为了保持使用寿命,轮子上也会包上一层铁皮。
然而这种马车坐上去,就跟骑着一辆泄气的自行车一般的难受。如果马车走得慢还可以接受,路平坦一些也还好。
就怕那些青石板路,还有高低不平的土路。马车速度一快起来,坐在马车内的人就跟坐在一张大筛子上似的,颠簸不堪。
等将来天下太平了,一定要发明出来橡胶轮胎的马车不可,朱小青心里想着。
其实朱小青是低估了古人的智慧的,马车是有减震系统的,而且做得还不错。
首先,古代是木制车辆,相比金属材质,木质材料本有韧性,自然带有缓冲效果。而且车轮、车架等多个结合处的榫卯结构也有微小的活动空间。有的马车底板则是类似于一个大筛子,减震效果不错。
再者,古代在车厢底板和车轴之间有伏兔、当兔可作减震用的。
“伏兔”这种东西,就是连接车底与车轴之间的物件,也是马车的减震系统,因为其形状和趴着兔子非常的类似而得名,通常也被叫做“屐”。伏兔上平下凹,正好能卡在车抽上,不仅仅是减震,还能起到稳固车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