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能和同辈的弟弟妹妹们诉一诉了。
苦处不只是这一点儿,另外还有经济上的窘迫——有人觉得这个时代谁的经济都窘迫,即使是城市居民往往也生活清贫,没有多少个人物品可言。无论是想做什么,想买什么,都要提前做好计划...随随便便一个大件,就能耗掉一个人两三个月的全部工资。
但经济上的窘迫这始终是有不同的,上山下乡的绝大多数知青可以说是经济上最窘迫的一批人了。除了极少数人混得开,绝大多数知青甚至不如当地的农民。
这不只是因为知青们其实并不适应农活,或许一开始的时候会干的不如当地农民好,工分理所当然地不如农民们高。但一两年以后呢?农业或许是有技术的行业,但在这个时代,技术含量还不是那么高,更何况这种集体劳作还会进一步压缩技术上的优势。
这种情况下,经过一两年的劳作,知青们做的往往就不比农民们差了。
但即使是这样,大多数的知青工分依旧不高。女孩子们就不说了,就算是男青年,也很少拿到公社里的平均工分——男知青正是二十来岁的大小伙子,身强力壮的,连平均都达不到,这肯定是不正常的。
奥秘就在于分配工作,以及工分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