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为面、米、粗粮三类,比例是0.55:0.2:0.25——不同地区种类不同,分配比例或许也有不同,但首都就是这样了。
其中面和米都属于细粮,粗粮则是另一回事。
几十年后,粗粮往往和健康、天然之类的词汇联系在一起,但在这个年代,大家想到的就是没有细粮好吃,没有细粮营养。
几十年后的人吃的丰富,吃的好了,吃一点儿粗粮调节口味觉得很好,但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粗粮就是粗糙、梗脖子、消化不好、烧心之类,如果可以,谁都想每天白面馒头大米饭吃细粮!
毛思嘉家里的细粮一般有两个用处,一个是和别人换细粮粮票,一个是吃饭馆的时候用。换粮票不用去黑市,普普通通就可以换。这个时候首都居民的家庭条件大部分是比较好的,但总有一些家庭生活困难,这些家庭没钱买细粮,就干脆把细粮粮票换成粗粮,粗粮可要便宜不少呢!
饭馆就是另一回事了,饭馆吃饭都是要收粮票的,上的主食不是饭就是面,都属于细粮,但收的粮票并不讲究,粗粮、面、米都可以。
毛思嘉生活在这个年代没错,但是吃喝上她和几十年后普通家庭的孩子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最多就是食物种类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