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批水泥。
这批材料到场,人们更加有了信念。
团结的大明村村民不需要广播召唤,以嘴传的方式,听到修路已经开工的消息都自行带着工具到大晒场出工来了。
填修道路时只有一百多人,到修路的时候,共有两百多人出工,男女老少均匀搭配着干活。在没有混凝土搅拌机的年代,他们开启人工搅拌模式,一组人扛水泥,一组人挑砂石,再有一组人挑水,还有专门拿铁铲搅拌和混凝土的人组。
大晒场人人在忙碌着,和好的混凝土立马被板车,土车和挑谷箩的输送队伍运送到填修好的大马路上。
老袁是专业的泥工,道路施工由他全权指挥,他那忙碌的身影,总是穿梭在输送队伍最前沿,指挥着他们把运来的混凝土倒在哪里合适,应该铺多厚,应该怎么压紧铺在地面的混凝土。
全村总动员参与打路,村主任林捡大跌眼镜。
在马路边上巡视的他不敢相信这是自己村的村民,他也曾主张过修路,加宽道路,但只走到与村民协调兑换田地的这一步基本就放弃了。
因为他的村民顽固执拗,不懂取舍。见人侵犯自己的土地,不管是干嘛都会拿起家里的农具捍卫。
因此,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