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中捧着的书卷,是前朝隐士所著之杂记,正本早已遗失多年。

    杂记边页均是少年赵长宁义愤填膺的笔触,句句称这位大儒为懦夫。

    “岂因祸及而避之。”

    注于建安十五年,栩栩如生的洒脱少年形象跃然于眼前。

    建安十五年,正是赵嫣高中的时候,并不难想像当时的盛景。

    从他翻过书卷中的注解不难看出赵嫣少年时候的鸿鹄志向。

    大约每一个读书人想做的都是能流芳百世的名臣。

    再至后来,书注愈发晦涩难明,少年人的张扬无惧渐渐便从书页中消失。

    “岂因祸及而避之”这句话于建安二十五年的批注中又出现了一次。

    建安二十五年,是赵嫣生母遇刺的那一年。

    如果赵夫人遇刺是祸,什么是因?

    程沐仿佛从这些书注中走马观花看到了一个人的一生。

    从揽月入怀到鬓已星星的十五年。

    书注中的“赵长宁”与传言中的“赵嫣”截然不同的像是两个人。

    程沐从书页中抬起头的时候,案前红烛阑干,窗外夜色正浓。

    这是他在赵家的第七日了,同僚在第四天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