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海大典完毕之后,郑森的船队随即从澎湖列岛出发,迅速驶向鹿耳门海港。
考虑到军中缺粮,且澎湖列岛不容有失,郑森并未带上四叔郑鸿逵的船队。饶是如此,出征的船只仍旧多达四百余艘,船员三万多人。
船队浩浩荡荡行驶在海面上,战舰延绵数里,海光朣朦,船桨翻飞,桅杆林立。
自从郑和下西洋以来,东海之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庞大威武的船队。郑森站立在甲板上,心潮澎湃,他想起了陆游的一句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大丈夫顶天立地,该当如此!
眺望浩渺无涯的海面一阵,郑森回到了作为指挥室的船舱里,召集将领们道:“根据何通事带来的情报,我军要收复东番岛,必须占据台江海湾。而大员港和鹿耳门港是进入台江的两条主要航道,大员港航道被热兰遮城的火炮控制。”
“为了避开敌人的强大炮火,我决定从鹿耳门港进军,可此处水浅且水下暗礁密布,航道曲折狭窄,大船只有在涨潮时才能通过。所以接近鹿耳门港后,不要急于前进,必须等到潮起之时方可行动。”
鹿耳门港后来被泥沙淤积成陆地了,只留下一条小溪叫鹿耳门溪,此地的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