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并不是杞人忧天,不入天君,过往之事终究难以干涉,但并非无法影响,以今朝而改过去,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却可以在人心中达成。
便是在座的诸多大儒,他们背后的书院传承,也未必真的都是圣贤传下,但只要得了圣贤精神,或者有文心之人开辟文道,建立学说气运,便可立一书院,然后诠释经史典籍,待得名声出来了,便可托于一家,将圣贤精神注入泥塑,将传承的历史向前“延伸”。
天下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名声也是一样,便是本来不是这个传承,但若是说的人多了,讲的人多了,天下人都觉得你是那个传承而出,你自然也就在他人的人心中,成了那个传承。
这其实是一种俗定约法,很多书院皆是如此,只是那创始的一代早已故去,现在在场的皆是后来的传人,而且所学也都是货真价实,那过去的来历似乎已经不再重要。
但再不重要,其中的猫腻,他们也是心知肚明,眼见这知行书院的架子搭了起来,等时间长了,在民间传开了,人心确定了,那还得了?
只是三老开口,其他人如何违逆?
这种时候,便需要一人主动出马了,而也有人不负众望,待得众人从圣贤堂都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