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学机构,其内监生一般都会科举有成,日后为官,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一个圈子,互相帮衬,能提前入内学习,无疑能为日后为官打下人脉基础。
而且,从国子监走出来的监生,一旦金榜题名,起点也和一般的进士、同进士不同,这种不同便是国子监影响力的体现,无论是从中走出来的高官、还是在读的监生,都会对有监生资格,得了进士之位的新近官员,寄予厚望。
在这种集体意志的关注下,就算是吏部,也要思量一下影响,不得不有所妥协,最后渐成俗定。
凡此种种,都注定国子监的特殊地位,这种地位,又反过去影响士林,被很多大儒、宗师所看重,于是时常就能看到,不少学说派别的大儒,会透过弟子门人、亲朋好友等关系,来国子监讲学,他们需要的,正是将自家学说的烙印,留在国子监中,以期日后监生为官,影响行政力量,促进学说的流传。
这本就是互惠互利之事,大儒、宗师需要监生传学,而监生也由此得以受到顶尖大儒的教诲、熏陶,反过去使得国子监对士子、学子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当然,这也不全是好事。
平日里,国子监就充斥着官场、学术等交融的气氛,和寻常的学府、书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