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瘦如柴,说话的时候,声音还微颤、低沉:“既然外面的人,都称这次文轩品评乃是文坛盛会,那热闹一点自是应该的,当记述下来,放入史书,流传后世。”
在他说话之时,话中流露出古老气息,配合话中含义,让旁人生出一种见证历史的感觉。
这位老人名为郑丘,乃是春秋书院的长者,这次应邀而来,主要目的倒不是品评文章,而是记述盛会,因为年龄关系,此人地位不低,话一说出,就等于是定调,旁人不好再议论了。
剩下几人,同样是这东都地界内、几家书院的人物。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杏坛论道闹得沸沸扬扬,传遍天下,除去几处边疆,士林文坛几乎人人皆知,这些书院中流砥柱,纵然不想蹚浑水,可为了书院传承,却不得不露面,从这一点来看,坐镇皇城中的两位老儒,反而更为超脱。
这时,那小陈先生道:“诸位,与其思索这些,不如将你我手中文章先一遍,写下批语,排出名次,也好传阅楼中诸人,算是完结此事,省的时间长了,再节外生枝。”
话落,众人皆是点了点头,拿起身旁字轴,取开后看起来。
下一刻,一道道蕴含不同道路的意境蔓延开来,彼此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