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专门盛放工具和休息的房间,以及拖动木料的滑轨等等,看的船匠们也是一阵眼睛发直。
这里许多的设施都是朱聿键在考虑到造船的便利,以及部分后世造船厂的照片自己想出来的。他只知道船坞越大越好,却不知道这个时代的木质帆船本就不大,这样巨大的船坞每一个都能同时建造好几艘当今最大的帆船了。
华夏早在宋代就由马步都虞侯张平发明了干式船坞造船法,这比欧洲最早的干船坞,1495年英王亨利十世下令在朴茨茅斯修建的那个要早五百多年。只不过多年来船只还较为原始,用不到那么高大上的干船坞,所以这样的造船法一直并不多见。
实际上在这个时代,无论欧洲还是亚洲的造船厂都非常简陋,大部分船匠都直接在沙滩上造船,有条件好一些的也只是在海岸边挖出一个槽来,让海水直接灌入,采用湿式造船法建造。
吴城秉承祖业,恰好是知道干式造船法的好处的,只不过因为朝廷不肯投资,长乐造船厂始终没钱修建一个干式船坞。想不到吴城多年以来的梦乡,实现得是如此轻松,而且一下子就是五十多个。更可观的是那些构思巧妙的滑轮组和滑轨,让工人运送木料和进行安装的工作负担大大减轻,看的吴城不禁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