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人纷纷反对,说什么两淮盐政是朝廷目前税收收入的大头,如此大规模革新,万一引发动乱,必定严重影响朝廷的收入,要慎之。
这个说法,让崇祯皇帝就犹豫了。他没底气啊,如今国库的钱严重不够用,要是再有影响,他向谁哭去?
于是,盐商的代理人就再向崇祯皇帝进言,说如今的煎盐法,能让朝廷严格控制食盐的产量,尽可能地杜绝私盐。而要是用晒盐法的话,那都是成片的盐场,产量一增加,朝廷也没足够的钱向灶户收所有产出的食盐。多次一来,余盐太多的话,必然会导致私盐的泛滥,反过来损害盐税。
另外,也还有其他说法,比如晒盐法的食盐有问题,海水咸淡不一样,其他地方的手段,不适合两淮等等。
崇祯皇帝当时年轻不说,又没有什么阅历,听他们一个个都在这么说,听起来也觉得很有道理的样子。最终的结果,就是徐光启当了户部尚书,最终却还是没法在两淮推广晒盐法。
而且他身体不好,就在崇祯三年因病逝世。于是,终大明一朝,两淮还是一直用煎盐法,而未用晒盐法。
当张明伟要准备南下,把想法打到盐政上时,这段尘封的历史便被崇祯皇帝提及,才让他知道了这个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