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头,齐喊‘多谢万岁爷体恤。’
两宫太后:“……”
“借师助剿”的决策,早在咸丰二年(1852年)的时候,就有人提出来。说是请洋人派“火轮船入江助剿”,而之所以没有成功,则是因为两江总督沿江阅兵而终止。不过次年,太平军兵临南京,上海道吴健彰奉巡抚杨文定之命,向上海美、英、法领事乞援,要求外国兵船开入长江,帮助清军驻守南京。
由于当时的外国侵略
者,尚没有摸清楚太平兵的虚实,不愿冒然表态,是以未曾答应。
第二次**战争前,美国在英、法支持下,曾以“助顺剿逆”为条件,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第二次**战争结束后,各国侵略者再次向清廷明确表示愿意助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咸丰十年九月(1860年),《北京条约》刚一签字,法使葛罗即向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表示,法国所有船只兵丁愿悉听调遣,帮助清廷“攻剿发逆”。俄使伊格纳切夫也提出愿为清军“教铸枪炮”,并派兵镇压太平军。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美两国也先后提出愿助清廷“压平内乱”。对此,清政府中许多实力派大臣极表赞赏。奕訢、曾国藩、薛焕等也相继向朝廷建议“借师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