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谢茂只想擢拔干才去填充故陈大地的官吏空缺,儒林世家们则对此含笑不语——若重经义,寒门学生还有出头之日,皇帝却突发奇想要重实务。生在乡间,目不过本州首府的耕读学子,哪里是他们这样官宦世族的对手?眼界、胸襟、经验,全然不是对手。
到太平十年前后,皇帝看了几年科考的取士名单,才发现其中的不妥之处,立刻做了调整。
在乡试时,仍旧将经义放在第一场考试,到会试时,则维持原样,最重史论策论。
如今谢朝不少寒门举子都会选择先去找几任东翁辅佐文书,实地接触民务经济,混上两年,对民生庶务不那么想当然之后,再赴京准备会试。
——真要叫龙幼株从乡试一层层考上来,单是叫她挠头写经义题,不死也得脱层皮。
如今皇帝给她暗搓搓地走了个门路,直接在京城贡院下场会试,她半辈子当官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再写史论、策论必然言之有物,翔实可信,连刚入阁的沛宣文、李玑也未必有她经验丰富。
那边黎洵三位阁老,七嘴八舌帮皇帝“润色”螃蟹赋,沛宣文就看龙幼株的五篇史论。
看到动情处,他都忘了自己身在太极殿廊殿,拍手道:“雄文!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