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闭上。
犹豫了好一会儿,他才询问舒浅:“舒娘怎么看民间书院?”
舒浅当然是支持的:“民间书院好啊。我正想着请几个先生在崇明教教识字之类,学得好的,就送去念书院。”
她不明白萧子鸿怎么忽然问这个。
萧子鸿没有上过民间书院,但也知道这类书院确实出过不少才子,朝中不少臣子都是书院出身。
“我是在想,民间书院是多了起来,可识字的人到底是太少了。”萧子鸿这般说着,“识字少,懂礼的便少。乡野小民更是不懂律法,即便是做错了事,也无人会想着去衙门吿。”
舒浅自然知道:“对于百姓而言,纸墨昂贵。有条件识字的太少了。”
萧子鸿点着舒浅出的书:“我便想着你这类的书,浅显易懂,字又极少。尤为适合在民间传授,一人记下了,转头和另一个人说,几乎也出不了什么差错。还能让人乐意去识字。”
舒浅听着萧子鸿说话,微微点头。
民间老百姓为了能过好日子,经常要下田。
孩子就背在身上,或者由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带。
他们不需要彻底识字,但是完全可以在免去纸墨的情况下,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