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于底层社会的人的存在算是什么?他们的结局应当是什么?这才是锦颐想要探讨的问题——
“李财主允许两种经营方式同时存在,但最终,所有店铺的经营结果合算起来,仍旧是亏的比赚的多。
他手下的那些人,是掌柜的,有些想保证自己的利益,轻易不肯尝试任何改变。是劳工的,有些尝到了甜头,便拼命地想往杨商人的手下钻。剩下的有些人,有的对他忠心耿耿,满是热忱的想要同他共度难关,还有的,便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满是麻木。
李财主知道,他不能再这样了,否则他的家业总会有败光的一天。但与杨商人一次又一次的交手中,他失败的太多次了,以至于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还会有战胜杨商人的时候。他已经很难再生起同杨商人对决的念头了,他的思想从一开始便输了。
第一次,他主动约谈了杨商人,以一种极低的姿态。
他愿意割让一些土地和产业给他,也愿意以极低的租金将土地租借给他,他只希望他能不在打压自己的产业。
缝隙中生存。这大约便是他对自己彼时处境的想法。”
终于,锦颐写到此处,写到李财主与华夏的境遇吻合的地方,她陡然停住了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