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也足够宽,但到底是泥土路,一到雨雪时便泥泞不堪,哪怕路中间高两侧低,碰上大雨天,碍于城内起伏的地形,还是会形成积水。
这个问题到魏朝依旧存在,只是在不断修缮改良中比从前好了一些。
不过在有了水泥之后,便得到了大幅度的解决,工部在铺路时便做了详细规划,水泥路也依旧中间稍微高起,能让雨水顺利流入两侧沟渠。
还有一个问题,正是邵岩在眼前这份文件中提出来的,分布问题。
长安城承接大兴城,分一百零八坊二市,然而隋五千万人口都没能住满,大魏更不必提,自朱雀门南第六横街以南,尤其兴善寺附近四坊至今没有多少住户,反而东西两市附近各坊不断往里添人。
这倒很好理解,谁不愿往繁华处居住,靠着东西两市,买卖交易也方便一些。
但长此下去,对城市发展并非益事,人聚集的多便容易滋生各类问题,尤其等全国水泥路铺设完成,交通便利后,肯定会有更多人涌入长安,届时,自然都会往东西两市附近聚集。
再者,元清帝打算从明年开始,完成基本温饱问题后,便逐步推广法令增添人口。
再加上各项技术的展开,长安城的人口恐怕会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