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华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
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
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
《汉书》中的《艺文志》说,《尚书》原有百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
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二十八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一十六篇。
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共计三十三篇(梅赜从原先的二十八篇中析出五篇)、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古文二十五篇,经宋代以来的考异争论总体认为是东晋人的伪作直至清朝人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