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阶段,又是同样的体力不支速度放慢,陈焕之是靠着最后又硬冲了一步才赢得了胜利。
虽然现在躺在床上要睡了,但陈焕之的脑内小剧场依然在一遍遍放着比赛的情景,尤其是弯道上的那部分。按照学院派曼利的标准,爱德华兹一定在身体节奏感最好的那一拨里——她在弯道上前80米的速度看起来几乎与她百米跑的前80米一样。
自从曼利说了她缺乏节奏感,陈焕之就一直在想这个节奏感究竟是个什么鬼,别看她当时在课堂上云淡风轻、到了刘鑫源面前也放个大话就走,其实她暗地里不知道google了多少回,什么强弱切分音处理之类的音乐理论灌了一脑袋,但即使是音乐中所指的节奏感,虽然有天生好与不好之分,但后天同样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除了生理层面有缺陷、大脑皮层或者神经基础有问题那种。
而曼利所指的身体方面的节奏感,陈焕之猜测他说的是一般被称为节律的那种东西,在进行一些重复性动作的时候被激活,而人类天生的神经基础能够产生和感知节律,通过动作的不断练习,相关的感知和控制能力会得到强化,久而久之,这种强化就会形成“肌肉记忆”1。
曼利给她制定的训练计划就是基于这个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