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光明之境。常清常静,即可常明。当慧性觉明之时,性中的暗昧消失,天下万物之理,明白如镜。性之本体,圆陀陀,光灼灼,朗照一切,常光常明。人若能心不起邪思,意不入妄见,守其真一之无机,养我中和之正气,即可得天长地久之理,可入不坏不灭之门。到此天地,虽世运变迁,而我之性命与道长存。古语云:“借问如何是我身?不离精神与元神。我今说破真常理,一粒玄珠是的亲。”诗中含有“知常曰明”之妙。
真常之道既知既得,人之真性,自然会如秋之明月;人之心,自然会似寒潭之静。性定情忘,真人出现,心上无有一物,性中不立一法,定中生慧,静里之乾坤一一分明。此便是“知常曰明”之义。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益生”,就是一切有益于生命健康的作为。“祥”者,《说文》解曰:“祥,福也。”此字注释者多有不同,也有作“灾殃”解者。河上公作“长大”解。由此可知,“祥”有二意。顺常道去“益生”者,为灾祥;逆常道返修而“益生”者,为吉祥。以德善为本者曰吉祥,离道德妄作为者为灾祥。
常人为长寿而过度的“益生”,为贪图享受而“厚生”,私心常动,损气耗神,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气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