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张永德、李重进、赵匡胤等禁军将领无不竭尽全力,各地节度使也不敢闲着,纷纷把精挑细选的勇士送到京城。几个月下来,最有成效的还是赵匡胤。这位在战场上一往无前的勇将,更有极佳的头脑与韬略。赵匡胤募兵,颇有章法。他先选军中强勇者为“兵样”,分送各军各部,令部将如样招募,将身高体强者推送禁军。有了“兵样”作为参照物,赵匡胤成功地把纸面上模糊高深的描述变成了直观的模型,一下子就让属下们有了极强的操作性。
各地、各军送上来的士兵,赵匡胤的兵品质最好。这让柴荣龙颜大悦。对这位后起之秀,柴荣早已青眼有加。高平一战,在后周军侧翼动摇的危急时刻,赵匡胤表现得极为勇猛,与张永德等人一起,奋力帮柴荣扭转战局。最让柴荣印象深刻的是,北汉军被击溃之后,赵匡胤领兵乘胜进攻太原,亲自指挥攻城。激战中,赵匡胤左臂被流箭所伤,鲜血淋漓而死战不退,最后还是柴荣下令退兵,制止了赵匡胤过于英勇的壮举。
柴荣大喜之下,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时年二十七岁的赵匡胤成为皇帝身边的核心将领。而赵匡胤创立的这种按“兵样”招兵的制度,在他当上皇帝之后即推广到了全国,同时又将其进一步的制度化,编订颁布了《禁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