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里有意为难,每年的教材都是整个县都发完了才轮到青花乡,很多时候往往就是整个学期都没有教材,一本教材轮流用个五六回。师资问题也是一样,一是县里的分配方案依然将青花乡摆在最后,二是老师自己也不愿来!
现在青花乡小学有六个年级,其中一二三三个年级都是同一个老师负责所有课程,四五六三个年级还好点,但也只有两个,也就是说青花乡小学三百四十多个学生只由三个老师负责——这还包括了从邻县翻过界山来念书的孩子。
本来跨县在政策上是不恰当的,但邻县的榆林乡比这边还穷,连学校都办不起。起初是几个大孩子翻过大山听到读书声后巴巴地趴在窗外旁听,后来大孩子又把小孩子也带了过来,不吵也不闹,站在外面静静地听课。
校长看了不忍心,跟丁老书记商量着让他们也坐进教室——反正也就是多几章桌椅的事。
郑驰乐听完后站在教室外久久无言。
这是知青下乡才过去不到二十年的时代,虽然那次“知青下乡”落幕得不算太圆满,但其实还是给贫困落后的地方带来过不小的改变。他们带来了知识和新的思想,更带来了外面的世界。
在那以后经济逐步发展起来,与“下乡潮”对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