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致远偶然相识于一架跨州的小型飞机上,座位号ac相邻。贺致远没有主动与陌生人攀谈的习惯,登机后礼貌性地向她点了点头,算是打过了招呼。
入座不久,过道对面来了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太太,佝偻着背,拖着一只标准尺寸的登机箱。贺致远主动帮她把登机箱放入行李架,收回胳膊时不小心擦到某个尖锐物体,左手被割出了一道两厘米长的伤口,血流不止。
路瑾见状,从拎包里翻出一块湿纸巾、一条创可贴,双手递给他。
“清理一下吧,天气热,别感染了。”
她柔声说,用的是中文。
贺致远微微一怔,接过纸巾,颔首微笑:“谢谢。”
对话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出乎意料的,他们找到了许多共同话题——登山、滑雪、西欧的凯尔特音乐,沃霍尔的波普艺术。接近四小时的航程,路瑾与贺致远聊了整整一路,谁也没犯困。
分别前,他们交换了联系方式。次日一大早,贺致远接到了一通来自路瑾的告白电话。
对此他着实是有一点诧异的。
路瑾显然是一位古典的东方姑娘,内敛,文静,言谈中鲜少有被奔放的美国文化侵蚀的痕迹。依这类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