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其悠久的航海历史,民间集聚了大量的船匠技术人员,“匠作千百,一时可集”。据史料记载,福州船厂因船匠不多,竟多次向泉州府调用。
前文说过,大明政府对造船业控制极严,一个匠户制,就能把造船的明人技术员吃得死死的,就是说大明政府把明人技术员的粮食关系、户口关系什么的,都掌握在手里……就是他们出门都要开个介绍信什么的……大概如此吧。
在真实的历史中,到了清康熙年间,废除了匠籍,实行了把匠班银摊入地亩的制度,使得清代的工匠们不再隶属于官府,渐渐摆脱了在官方厂坊中受驱使的命运,船匠们有限的自由流动成为可能。
这个时候,厦门便吸引了大批外来的工匠,据史料记载,“厦门土木金银铜铁诸工率自外来,船工大盛,安其居者多移居焉。”
闽南地区的造船业同时也到了一个新高潮。在一些官方船厂的周围,往往又四散分布着大量的民间船厂。
这些船厂的大量存在,反映的正是慢慢恢复生气的民间造船业。只是,那时每一艘出海船舶的制造过程还要被层层管制,甚至比大明更加严格,动不动就抄家问斩。
当然,这一些是后来的历史,吴杰厂长和樊修技术员根本不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