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定价,然后再考虑对盈利的再次分配。
李铮私下里和热兰遮海关的马德华关长商量了一下,定下了一字一马票,或同等银两的价格。
他的助手贺阳吃惊地说:“我说小哥,你这也太贵了……”
李铮翻了下眼睛说:“一点也不贵。要是太便宜了,我靠,他们要是发的全是水文,你受得了啊?我父母当年都是那面世界的高中语文老师,我上大学时给我来的信,那都是五千字左右……看了都头痛。”
贺阳说:“好吧,我觉得没人敢发电报了……我去把太阳能板擦一下。”
贺阳想错了,发电报的人还真不少。
先不说郑家自己家人之间收发电报,其他中小商人也是积极加入。
但除了郑家之外广大明人们确实认为这电报实在是太贵,一字竟要一斤米之多……于是就压缩字数,力争用最少的字数表达最完整的意思……这种情况至少维持了二十年之久,最后竟逼迫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电报体。
你看,要不说文理互相促进嘛。
无意中催生出一种文学流派的李铮,当时对此却一无所知,那时他经常与江铁生小饮,两人关系近一些,有时还拉着贺阳一起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