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愿后人曲解之。”
我不愿意后人曲解我文章的意思。
要知道断句不同文章意思完全不同,因此在作文之时,其实句与句之间是有空处的。那空处,就是标点。
这在写文给别人看的时候所必须遵循的规则,不然别人怎么知道你写什么?
若你科举文章中无空处,考官怎么知道你写什么意思?
若官文上没有空处,谁知道你这官文下达了什么指示?
只是印刷之时,因为印刷技术所致,句以句之间才没有留空而已。
而古代传下来书籍,因代代传抄,当年到底是怎么空的,也不可考,只能后人猜测。
余柏林浅谈一出,许多读书人觉得这标点挺好用。又因为浅谈一书流传甚广,所用标点也被看过书的人熟知,渐渐文中不留空而是加点,成了“流行”。
这“流行”,渐渐的从普通读书人传到官吏中,又传入朝堂上。最后很明显,会继续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这倒是无心之举了。
第 37 章
谁都知道,余柏林的浅谈是为了之后为春秋做注而打底。所以当传出余柏林闭门著书之时,大家都露出“果然如此”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