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变得有些棘手。而且这位士子年后才赶到京城,虽然状告的是孙清和韩元林两位士子,但手中并无证据,也没有人能证明那两本行卷是这两人写的。
况且他们遇害之地在离京三四百里的晋州深山,按照这位士子的说法,他跌下山崖后得山中的樵夫所救,在樵夫家中休养了一月,又求了樵夫为家中送信,一能够走动,就在当地雇佣了马车进京准备赶考,生怕耽误了今年的恩科。
可等他到了京中,却发现孙清和韩元林已经名满京城,而他们最得意的两篇诗文,竟是他随身携带的行卷中的!
这就不仅仅是谋财害命了,谋财害命不算,还要窃取名声,天下士子无人可以忍受这个!
此人原本就是捡回来的一条命,也不怕报复,连夜写好了诉状,就去大理寺门口敲响了登闻鼓。
这人原本就是当地有名的才子,只不过家境贫寒,一直得不到当地官员的举荐,在书院了五六年才得到富商的资助,否则也写不出如此漂亮的行卷来。
这一纸诉状文辞极为犀利,直把孙清和韩元林两人的恶形恶状描述的人神共愤,误交匪类的痛恨之情更是让读者直入肺腑,不由得悲愤填膺,自然而然的就对孙、韩二人的行卷是出自他手有了几分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