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是兴是亡就不好说了。
唐太宗马上回答:我明白了。
魏徵趁机说:愿陛下成全魏徵,做良臣不做忠臣。
太宗很惊异。
他问:忠与良,有区别吗?
魏徵说:当然。忠臣是只管提意见,不考虑对方能不能接受,结果自己丢了性命,人君也背上恶名,并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让君主成为明君,自己成为良臣。
太宗说:很好!
接着他又问:怎样才能成为明君?
魏徵答:偏听则暗,兼听则明。[37]
太宗点头称是,于是两人一起努力。魏徵的原则是:所有的批评和建议都出于公心。技巧和智慧则是:所有正确的决定都归功于皇帝,包括贞观年间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和政治局面。他曾当众回答太宗的表扬说:臣等畅所欲言,全由陛下引导。否则,魏徵又岂敢屡犯龙鳞?[38]
这不是拍马屁,反倒实事求是。
毕竟,在皇权时代,帝王才是决定性因素。
但即便如此,魏徵也差点就掉脑袋。有一天,唐太宗下朝回宫,气呼呼地对长孙皇后说:魏徵这家伙老是当面给朕难看,总有一天朕要杀了这乡巴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