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熔铸、人员开销,运输消耗等等成本费用,最后能到皇帝手中的也不过五六成之数。
而到手的这些金银铜铁等实物和盐,除了皇帝自己留一部分作储备,还有一部分便是平价转手,再由朝廷以专卖的方式供民间或者朝廷使用。
比如盐,由朝廷设立小到县镇上的特定售卖点,每斤盐的盐价里朝廷抽一成,内务府再抽一成,剩下抵销各种成本后就是各级分销商的利润。
而大楚的除了田亩税,其他杂税很少,主要便是摊到了盐和绢等实物里了,人人都要吃盐,穿衣,因此这样收税也省去了逃税漏税,吃得多、用的多,交得税自然也多,而且,遇上灾年免税,这盐和绢里的是不免的。也保证了国库的一项稳定收入。
因大楚靠海比较多,海盐每年产量不低,因此只要正常年份,大楚的盐价都比较稳定,盐存着也不会坏,只要不经了水,库存的盐足够大楚吃十年。
但这并不等于说皇帝就不在乎自己盐场的收入,如果被抄被查的都是盐道上的,那只怕是盐道上出了大事。
……
“我记得咱们大楚盐官也是一明一暗的配置,盐运使是朝廷设的明官,那时不是青远知府其实是陛下设的暗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