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束之高阁,真正被重用的是功利主义者庞统和法正。但诸葛亮的最大悲剧,却是他的蜀国治理得最好,灭亡得最早,这是后面要说的。
比较而言,荀彧更悲哀。
荀彧是在官渡之战的九年之前,就离开了众人看好的袁绍,追随并辅佐了曹操的。因为他看穿了袁绍“终不能成大事”,只有曹操才能实现他的愿望:兴复汉室。
这是跟诸葛亮一样的想法。
不能说荀彧看走了眼。他来到曹操身边时,三十七岁的东郡太守曹操确实是热血沸腾的爱国将领。在他主张迎奉天子时,四十二岁的兖州牧曹操也还是心系王室的一方诸侯。以后,曹操征袁术,杀吕布,降张绣,灭袁绍,平定北方,在荀彧看来也是应该和必须的。
然而十几年过去,曹操已经不再“乃心无不在王室”,也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要自己封公建国了。这实在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下一步的发展,必将背离荀彧的理想和初衷。
所以,荀彧不能不阻拦,也知道不会有效果。曹操已经上了自己的贼船,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荀彧也只能与曹操分道扬镳,并选择死亡。也许,他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对曹操做最后一次劝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