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第五章】
1.三纲的思想其实始出于法家,最早见于《韩非子·忠孝篇》:“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后来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他的《举贤良对策一》则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概念。东汉的《白虎通》进一步明确了三纲的内容,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并表述为三纲六纪。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2.见《孟子·告子上》。
3.董仲舒事迹均见《汉书·董仲舒传》。
4.董仲舒“天人三策”之三称: “天者,群物之祖也。 ”
5.请参看《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6.见《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7.见《春秋繁露·阴阳义》。
8.请参看《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及其他。
9.见董仲舒“天人三策”之一。
10.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系采用冯友兰的说法,请参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1.见《春秋繁露·基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