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现场。还原现场才能身临其境,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这就决定了本书不能是剧情梗概,而应该声情并茂,栩栩如生。

    也就是说,只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问题是如何取舍。

    首先看是否不可或缺。比如齐桓称霸和商鞅变法,分别是春秋和战国的两件大事;田陈代齐和三家灭知,则是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至于开春秋之篇的郑庄公,终战国之世的吕不韦,也不便缺席。由此及彼,宋襄、晋文、秦穆、楚庄、阖闾、夫差、勾践、子产、三桓、苏秦、张仪等等,都非说不可。再加上其他相关人物和事件,已是满满当当,济济一堂。

    剩下的,只好割爱。

    割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秦王嬴政,还可以留待将来;也好在申包胥哭秦、信陵君救赵、蔺相如会渑池等等,读者多有耳闻,不妨舍去。至于同为食客,为什么选冯而非毛遂,则因为冯更具有代表性,故事也更有看点。因此,尽管后者为我们贡献了“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两个成语,我仍然选择冯。

    代表性、典型性和故事性,这是第二条原则。

    第三是可读,尤其是要为读者排除障碍。先秦毕竟古远,让读者记住那么多名字就不容易。办法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