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定下来的,还能有什么办法?
良心好一点儿的乡绅人家,对于打发出去的奴仆还是好好对待的,起码给他们一点儿银子和田地,让他们真正地不仅拥有良民的身份,还能真正过上良民的生活,他们自然是对这样的制度感激涕零的。
然而,这样的幸运儿又能有多少呢?好多人家为富不仁,直接把奴婢们赶出家门,把奴籍一消就完事儿了,谁管你出去以后是死是活?反正你都不是我家的奴婢了,我养你干什么?
最难的是当年还遇到了灾荒,就是李鸿过印象当中连遇三场灾难的那一年,春天先是旱灾,好多秧苗都枯死了,夏天又是洪灾,很多田地冲毁了,秋天又遇到蝗灾,好多田地不仅减产,甚至是绝收。
这样连续灾荒的年份本来就很少见,很多良民在这种年份都会卖儿卖女,甚至贩卖自己加入贱籍,伺候别人,只为了求得能有一口饱饭吃,一件衣服御寒。
可是偏偏遇到了沈相这种减少贱籍的考核制度,乡绅人家们都不敢也不愿将人买回来充当自家的奴婢,赏他们一个活命的路子,只是象征性地设了几处粥蓬救济灾民,地主家也受灾严重,没有余粮啊!而且减少奴婢数字可是地方官员设置的红线,谁敢轻易其碰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