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这种文采极高的人是持才傲物的,想的无非就是为民做事以及留一个好名声。写戏本子这种事看上去粗俗,福临却给它按了个很好听的名头,“教化”,多光荣啊!
尚可喜、吴三桂等人节节胜利,西南一带日渐平定。民间倒是还有反清复明的组织,却不是很有规模,有些根本就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所以,这个时刻,政治教育是相当重要的。福临又命人出去将倭寇的种种做法添油加醋,说得残暴无比,力图将人民的仇恨转移到倭寇身上去。同时,又宣扬郑成功生母是倭人这个消息,四处说郑成功只是打清军,不打倭寇,就是为了全自己的孝义之心,才不是一心为了老百姓着想呢。而清军却是有心发兵打倭寇,不料没有水军,还有郑成功军队的阻碍,才屡屡不能成功。
这么一来,还真的有不少人相信了。因为没有强制的剃发令,百姓和朝廷的对抗并没有太过激烈。人民总是淳朴的,对外部的仇恨盖过了对朝廷的不满,逐渐的,倭寇成为了百姓最为痛恨的一个物种。而郑成功那里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得不把攻击的重点放在倭寇上,朝廷的压力大为减轻。这就算了,最让福临开心的,在保家卫国这个口号的召唤下,有人开始报名参加水军了。
朝廷的一切都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