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的势态的话,那么夏军在淮南的建设更呈现出缓步进攻的局面。从明武定四年开始,郑克臧便在洪泽湖以西的淮河沿线广泛修建河堤。由于考虑到地球自转在北半球造成对江湖南岸的侵蚀冲刷远较北岸严重的地理因素,郑克臧随即又在淮南广泛开凿人工运河和灌溉网络,并分流淮水入巢湖,再由巢湖导入长江。
经过六、七年的努力,这一工程基本完工。建成后的淮南灌溉总渠不但能有效的分流淮水抑制洪涝,更改良了淮南的耕作环境,使得大部分的低产旱地转为高产水浇地。
在完成了淮南地区的分洪抑洪工程之后,夏军又顺势北进,控制了淮北芡河、淝河、涡河、茨河、沱河、泉河、谷河、洪河、濉河等诸多淮水支流的中下游地区,进而在淮泛区北部根除沼泽、建立林区、草场,并建设堡砦,进而把防御圈的前哨推至徐南、亳州等地,威胁清军在徐州、归德的驻军。
当然清军也不可能看着夏军步步蚕食,只是清军即没有财力修复淮泛区的环境又不敢深入淮泛区与夏军主力大战,因此最终只能选择在淮泛区的北端以小股兵力跟夏军探哨缠斗,同时在宿北等地跟风修建堡砦,试图藉此延迟夏军北进的速度,为主力提供预警。
“如今官军在淮北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