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样照旧糊里糊涂的奏结,参加会审的孙衣言、袁保庆拒绝在上面签字画押,以此表示不满。但郑敦谨、曾国藩均是饱经世故的人物,手段、谋略远比孙、袁二人高明,他们索性在奏结中不提孙衣言、袁保庆参加会审一事,这样根本就无需二人的签名。

    在上奏的同时,郑敦谨、曾国藩又抢先将供招抄录分送军机处、刑部存案,造成定案的既定事实。意思很明白,这是最后定案。在奏章外,曾国藩和郑敦谨还特意附了一张“片子”,上面写着:“该犯供词,尚属可信。”与之前张之万、魁玉的用语一模一样。

    至此,距离张文祥刺杀马新贻已经有八个月时间。

    陆、传闻

    刺马案久审不能结案,刺客供词闪烁,主审官员含糊其辞,前后审案官员多达五十余人,每次奏结均疑点重重,无法自圆其说。所以一时流言纷纷,各种传闻迭起,飞短流长,更使得案情扑朔迷离。当年袁世凯年仅十五岁,竟然也十分好奇地去向参与会审的嗣父袁保庆(本为袁世凯叔父,袁世凯被过继给他为子)探询。

    关于刺马案,民间有多种传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后,竟然也派心腹彭玉麟、赵烈文、吴汝纶等人四下出动,去民间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