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莫过于两国的贸易往来即为互市,这不仅能让当地百姓安乐业,还有利于两国邦交安定。
早熟知这些资料的大清谈判团成员早受到皇帝的明示,本着增强本国削弱敌国纲领,管他有用没用寸步不让,他们或许不知道所谓矿产的重要性,但黄金和铁却是每个人都知的,尤其是铁,那就跟盐一样,历朝历代都掌握在国家手中不允许私人开采,这种东西当然是多拿来一些受惠的是自己的国家百姓了。
双方往来谈判,各有坚持与底线,一个月后初步达成协议,不过还须到沙俄一趟,确定沙皇的应允与签字印章。
这时的大清,勇武些的年青人不是上了前线搏军功便是进了水师整日巡防海域或者进行海上军事演习,务必使大清的水师跟得上国际先进水平,不说成为海上霸主,至少也要做到使海外强国不敢觊觎大清的富饶。剩下一些受了伤了,娇养的,进不去水师也不敢上战场的,家中长辈听闻这事心思顿时活络起来,这谈判有来有往,不过在大清与沙俄间走一趟就能立功,基本没有生命危险,好差事啊,说不定还能青史留名呢!于是纷纷走关系,希望能插上一脚,当个护送议和使团的护卫……
弘历有些头痛,回了长春宫免不了抱怨几句,“他们跟着去能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