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鉴定的顺序,林跃看了看碗的器型。
这件青花大碗的造型优美,是典型正德碗的延续。
明初的碗器,底部总是比较肥大,有一种下盘稳固的风范,圈足则外壁向下斜削,作了向上撑的搭配,更是相得益彰;明中期以后,碗器的外壁顺着开撇的口端下溜,到腰部稍凹,形成一个动感的弧度,而圈足常是直壁,把弧度更好地衬托出来——万历碗器便秉承这样的造型,掌握时手感颇佳,除了美感,也加强了实用价值。
恩,器型上是万历的风格,这样的风格也成了后来瓷碗的典范。
林跃暗暗点头,然后继续查看青花大碗的口沿与圈足。
这个大碗,口沿有如虫咬,满是斑斑驳驳的小窟窿。
他清楚的记得自己的师傅贺常和讲到万历时期之后到清初的时候,碗口总会出现这样的小窟窿,这样的小窟窿在瓷器界称为“蟑螂咬口”,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明中期以前,景德镇的瓷土沿用附近麻仓地带所产的瓷坯,作为瓷器的胎,品质细腻精致,与釉结合紧密,因此器物坚固,很少耗损。但至明末,麻仓土用尽,只好用别的地区的瓷土作胎,在烧制时便发生胎釉结合不佳的情况。器物口沿由于流釉关系,缩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