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艘船造出来的第一个底气。
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把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的技能先点亮给这个世界,才会让这样一艘飞船的出现,虽然太夸张但是也稍微可以理解。就像现在的烛龙2号,虽然运载能力达到了史上最强,但历史上毕竟也有接近的产物。
只有这样,才能一百多吨一百多吨地往上送货。
而建造它所需要的庞大材料体量和发射成本,就是顾松培育起那么些赚钱产业的缘由。
甚至于,为了让它尽量少受到干扰,还要以特别的姿态获得最高层的一些默许和支持。
顾松太难了。
就算现在千方百计地经营起这么一番局面,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产业升级超车、甚至更高层面的竞争绑在一起,那个最为核心的推进器也只能放在月背暗戳戳地搞。
因为那个实在理解不能。
飞船需要的不是硕大无比的可控核聚变发电站,它需要的是一个小型化的可控核聚变推进器。
这种50年又50年始终没搞出来,需要全世界一起合作慢慢推进的东西,突然出现了第三代最终形态的,时间上跳得太远了。
这些东西,没人聊,也不能乱聊。
就算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