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晚,也能用火光将仪象台的刻度让人一目了然。”
听到这里,老科学家苏颂腿脚不酸了,腰杆也挺拔了,浑身充满了干劲。
李逵的提议,简直就是颠覆了以往太史局制作的所有仪器只能自娱自乐的狭隘功效。非专业人士,连看都看不懂。但李逵却建议,将难懂的仪象台转为民用的建议,这样一来,岂不是各地州府只要有钱,都要建一座?
苏颂心头热乎乎的想到:“那老夫的功德碑,岂不是要遍布大宋全境?”
“人杰大才啊!”苏颂年纪大了,对仕途早就没了追求。他如今还是观文殿大学士,这是给宰相的殊荣。皇帝也没有剥夺的意思,显然是准备将他放在京城养老了。但毕生的爱好,对他来说,却不能丢。关键是,要是此楼起来,岂不是自己要名垂青史?
可他也纳闷,为什么李逵要说两座仪象台?而不是一座?
苏颂疑虑道:“为何要两座?”
仪象台花费了大宋三十万贯的钱财,而且还有十几个人日夜不停的维护。可要是建造高楼,两座仪象台,岂不是要靡费百万?
“学士,要是建一座的话,在宣德门外的空地上就成。可关乎皇城安危,怎么能让此高台建在皇城之外?”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