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苏轼若有所思的想了想,觉得自己有点揠苗助长了。李逵读书还不足一年,学业进步还算可以,但想要考入书院就不现实了。入书院的学子,都是求学十来年,有些甚至快而立之年了。他如何去竞争?
至于李云,苏轼看了李云一眼,心中哀叹:“比李逵都不如的货色,如何混入书院?”
不过,他可是文坛宗师,想到了一个两全之策,对李逵和李云道:“你们不用担心,就是入学籍而已,以后还在家里学。”
李逵顿时松了一口气。
李云一脸喜色,终于不用被读书人祸害了。
至于苏过,更不用去书院读书了,他已经下过场。也有了学籍,再说跟着老爹读书,总好过书院的先生吧?
于是,苏轼酝酿了好几天的计划,最终还是变成了老样子。自己教导儿子读书,然后再多了两个拖油瓶。
当然,这是顺带手的事。他的主要目的还是教导自己的儿子苏过,这是亲儿子。苏轼感觉到自己的儿子应该参加科举,不能荒废下去。促使他做出这样改变的原因是,苏轼又受刺激了。
刺激到苏轼的原因是,他的大儿子苏迈辞官了。
当爹的快六十了,做官都做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