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条路,但现在他发现,进士身份其实也能运作一番,他甚至有点眉目了。这时候读书的心思 就不如之前那么重了。
至于装点文人门面的学问,他自然要学的,可是只要能够过得去,他就满足了。
反正苏轼的儿子都能落榜,他李逵落榜也不丢人吧?
苏轼哪里会想到李逵存着这等龌蹉的心思 ,简直是给苏门抹黑。见李逵默不作声,反而追问道:“人杰,可曾学过《左传》?”
苏轼心说:这必修课应该学到了吧?他十四岁的时候,《左传》都能倒背如流了,自己家儿子苏过也在这个年纪熟读《左传》,苏轼天真的以为天下人和他家情况差不多。
可没想到李逵腆着脸道:“师祖,还没学呢?”
“《易》呢?”
苏轼觉得李逵再不济,也该学过这本书吧?毕竟学史为了施政,学《易》为的是趋吉避祸,顺应法度。这可要比史学要简单的多了。很多高深的学问要提早学,比如说《易》,因为这些学问会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时时得到感悟。循序渐进是重要,但囫囵吞枣并非毫无好处。
史学难就难在了祭祀战争施政谋略……等等问题都一股脑的放在了历史事件之中,不深挖,根本就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