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四年四月十六日,在东南暖湿洋流的推动下,经过四十多天昼夜不停地航行,大明北海舰队和南海舰队五十多艘各种船只组成的庞大舰队抵达马尼拉湾外海,船队在马尼拉湾外围的浅海处落锚后,两艘伪装成商船的战舰脱离舰队驶向马尼拉港,船上的桅杆悬挂着郑氏的黑色三角认旗。
这两艘船的船舱有上下两层,第一层上堆放的是大量的瓷器,用来遮掩耳目,下面一层各有两百名武装齐备的明军士卒枕戈待旦,随时听候着上官的指令。
第一艘船的前甲板上,二十一岁的李定国一身布衣短打,靠在船舷上扫视着越来越近的马尼拉港,脑海中反复思考着这次的作战方案,尽力寻找着其中的漏洞,以免因为微小的差错而导致行动的失败。
因为在关外之战中表现出色,李定国在战后叙功时被擢为千总一职,这对于一个刚刚加入官军不过几年的年轻人来讲,已是相当的不易。
在整个对西班牙人的作战方案中,李定国将会率领挑选出来的四百名士卒作为大军先锋,夺取马尼拉港周围的数座炮台,以便于舰队顺利进港停靠。
荷兰人送来的西班牙军队布防图绘制的非常精细,将港口附近数座炮台的位置和道路一一描绘在图上,虽然对炮台守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