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得罪百官,得罪士林的读书人。
可在加开三年恩科上面。
这一切的矛盾瞬间就不存在了。
天下间的读书人,只会把寇准奉若神明。
他们会觉得,寇准罢黜言官,是在给他们腾位置。
寇准秋后算账,也是在提点他们。
总之,寇准纵然有无数的不堪,他们也会一一找出理由,帮寇准辩解。
《宋史》上,刘娥在赵恒驾崩以后,如何以女儿身,在朝堂上立足的,有是如何以女儿身,跟赵祯这个皇帝平起平坐的?
靠的就是不断的开恩科、开常科。
借此拉拢天下的读书人为她摇旗呐喊,为她站台助威。
寇季的出现,改变了寇准的命运,也改变了刘娥的命运。
如今刘娥尚没有想出这个拉拢文人的法子,寇准到先做了。
不过比起刘娥,寇准显得更理智。
他只是开了三年恩科。
刘娥开恩科可比寇准疯狂多了,几乎是年年考。
恩科完了就是常科,常科完了就是恩科。
并且还录取了不少的进士。
搞得赵祯亲政以后,都没法子再开科举,只能暂停了科举十多年,才勉强消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