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
比如他给六个连长保举的武职外官七品,也就是世人常的‘把总’。
而给督练官、营务官保举的乃是文职外官正七品,正式官衔乃是‘浙江省候补知县’。
这些头衔其实不值钱,就算去纳捐也花不了多少钱,你想啊,捐一个正四品的道员才九千多两银子,捐个七品的头衔又能花几个钱呢?
只是这年头的大清戴虽然不值钱,但是实缺却是难得的很,尤其是文官的实缺。
毕余同想的是,如果自己能够在林哲的这个团练营里混上一个实缺的官身,那么也算是圆了这辈子当官的梦想了。
毕余同,是这个时代典型的读书人,早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考中秀才,但是后来考了二十多年都没能再考上举人,只能是在乡操办家业的同时教导两个儿子,试图让那两个儿子能够在举业上超过自己。
然而年纪虽然大了,但是并不代表他对未来没有野心了,只是科举无望,而捐官的话,他毕家乃是典型的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家里虽然有不少田地,但是绝对不可能轻易拿出几千甚至上万两银子捐官的,而捐官后更加不可能花费数倍捐官的钱再去活动实缺的。
清末时期捐官盛行,但是普通士绅也是不是能捐就捐得起